最新国产三p露脸对白_图片区小说区激情区偷拍区_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不卡_农村浪妇交换乱睡小说

--返回首頁--
族概況
山魂水魄
駱越長風
族聚落
踏歌起舞
 

新聞·紀實

您的位置:濮僚網(wǎng)·壯族在線>>>木棉會>>>濮僚資訊>>>新聞·紀實>>>紅水河源頭考察報告之一

紅水河源頭考察報告之一

來源網(wǎng)站:www.gxnews.com.cn 桂龍新聞網(wǎng) 2002年07月03日13:38:05

作者:藍陽春 編輯:紅棉樹 2002.09.04
-------------------------------------------------------------------------
-
   

普天之下,千川萬流;廣野之上,萬河千江。世界上大江長河 一時難以數(shù)盡,就我國來說能稱得上“大”的河流也就有好幾條,其中有一條便是南方的第一大江——珠江,全長2214公里,流經(jīng)滇、 黔、桂、粵等省區(qū),流域45萬平方公里,匯納水量3400億立方米。

珠江有幾條支流,其中大的一條是紅水河。紅水河有1000多公里 長,是珠江的主干流。紅水河上游有兩條支流,即南盤江和北盤江,其中南盤江是主要支流。古語有云:“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肩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而澤合靈宇者,神莫與并矣!奔t水河流經(jīng)廣西的西北部及中部地區(qū),是廣西的主要河流,而它流經(jīng)的這些地區(qū)居住的又多是壯族,因而它被稱為壯族的母親河。紅水河發(fā)源于何處?這便成了人們都想懂得的知識,甚至成了人們揮之不去的心頭之念。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最早記載紅水河的北魏哪道元的《水經(jīng)注》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記》等,對其源頭的講述也都顯得相當?shù)母怕院湍:,人們難以得到一個明確的了解。直到公元 1985年,經(jīng)過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的多方踏勘和科學考證之后,最終才得以確認云南省沾益縣城北50公里處的馬雄山東麓出水洞為南 盤江——紅水河——珠江的正源!1985年8月17日,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以及滇、黔、桂、粵四省區(qū)的負責人在馬雄山東麓出水洞前舉行定源儀式,并在出水洞上方鐫刻“珠江源”三字,同時勒《珠江源碑記》,追溯華夏歷史,暢述紅水河、珠江流域風土人情。至此,紅水河一珠江正源的神秘面紗才終于被揭開,在世人面前露出了它端莊秀麗的容顏!

“黃帝畫野,始分都已;大禹治水,初奠山川。珠流南國,得天獨厚。沃水千里,源出馬雄。古隸樣打,今屬曲靖。地當黔蜀之沖,山接烏蒙之險。三冬無冰雪,四季盡蔥籠。滴水分三江,一脈 隔雙盤。主峙巍峨,老高峙立。溪流涌泉,若暗若明。匯涓蟄流,出洞成河。水流浪淘,終年不絕。是乃珠江正源,海拔2100米。穿牛鼻,過花山,南盤九曲,清流激湍。紅水千蟑,夾岸崇深。飛瀉 黔得,直下西江。會北盤于蔗香,合融柳于石龍,迎合郁于桂平;接漓桂于梧州,乃越三榕,出羚羊,更會北東二江,錦織三角河網(wǎng),八方分流,競入南洋……聚九州之英華,集五嶺之靈秀。氣候溫和, 風光奇美,河水充盈,物產(chǎn)豐饒,士工昌盛,旅茂繁榮,江水恒流,世民澤被。仰前朝之偉績,秦渠宋堤;羨當代之風流,大化新豐……” 這是刻于紅水河一珠江源頭出水洞口右側石壁上的《珠江源碑 記》的碑文,這碑文極富文采,可堪稱是當今辭賦之精品。該碑文精要地概述了紅水河一珠江源頭的勝境及延伸流向和整個流域 的風貌,相當令人振奮和神往。其實,當你能對源頭親臨其境,而 你得到的感受又不知比從碑文上得到的更為具體、更為親切、更為豐富、更為深刻和更為強烈得多少倍了的!

這是1999年5月13日的早晨,薄云天氣。在沾益縣委宣傳部負責人和縣水利旅游部門的同志的帶領下,我滿足了許多年來的渴望,我把紅水河一珠江的源頭進行了仔細的探察和征詢。

洞口。一這是一個神奇的出水洞口,位于馬雄山東麓一個不高的山坡坡腳臨近地面的石壁上。從科研考證得知,紅水河一珠江源頭所在地的滇東高原(云貴高原中部人在億萬年前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滄海桑田的變化,至少在8000萬年前海水退去,地殼隆起便成了現(xiàn)在地形地貌的基本格局,到了距今300萬年的時候,則完全形成了今日的地形地貌,也就是說,紅水河一珠江的源頭的形成已經(jīng)有300萬年的時間了。馬雄山則是云南省東北部、鄰近貴州省境的云貴高原臺地上的一組山坡,雖然山的相對高度不算太高,但海拔高度卻不低,主峰海拔2444米,洞口海拔2100米。

別看洞口距離地面只有3米多高,但它的海拔高度卻是與廣西的最高峰(也是華南最高峰)貓兒山的高度相提并論了,因而它成為流向海拔高度較低的兩廣地區(qū)的河流的源頭地位那又無疑是在所 當然的了。這洞口高約3米,寬約6米。水從洞內(nèi)流出,到洞口跌下一個有兩三畝寬的淺潭,潭水再流進小河溝,流向南方,流向遠方。源頭之水大部分從洞內(nèi)流出,也有小部分是從靠近洞口處的潭底涌出,洞內(nèi)和潭底涌流出的水都是地下水。也就是說,源頭之水是由洞中和潭底石穴兩處流出,旱季時則只有潭底冒水,水冒成 河,常年不斷;平時雨季則上洞泉水暴涌,兩水相噴匯,聲震山野。

巖層!搭^一帶的嶺坡都是土坡,很少見到石山。但這一帶嶺坡泥土覆蓋下的巖層卻多是淡紅灰藍色的石灰?guī)r,因而有不少的溶洞,如離源頭不遠、沾益縣城附近的天生洞,就是一個較大的石灰?guī)r溶洞,洞有三層,共好幾公里長。而源頭出水洞是一個典型的地下溶洞。其實,紅水河——珠江源頭之水是馬雄山叢中兩條小細流匯集于一個山谷中,然后進人一個地下溶洞變成伏流流了近兩公里便從山坡斷壁的洞口流出,而洞口下邊從潭底冒出的水則是另一條伏流噴出的,兩股伏流會到一處,這自然又是一種難得的巧合了。

植被。——源頭一帶嶺坡上長的樹木多為松林,只是看出這 些松林亦不是太古老,看來多是近一二十年前才栽下的。據(jù)源頭管理部門的介紹,現(xiàn)正加強對源頭環(huán)境生態(tài)的保護工作,以涵養(yǎng)水源,近些年來栽種了源頭水保林木100萬株,使“珠保工程”作珠江流域環(huán)境保護工程)進一步得到了實施,這是令人十分高興的好事,現(xiàn)源頭一帶林木覆蓋率為 50%左右。當然,源頭馬雄山一帶山上也仍長有不少古老的植被樹種存活至今,其植被類型屬泛北植物區(qū)系、喜馬拉雅山森林植被亞區(qū),以高原特有的喜鈣性成分為標志,主要有元江拷林、清青崗林等半溫性常綠闊葉林及云南松林,其中以山毛律科、燁林科、胡桃科、楊柳科、橡科等植物占優(yōu)勢,而且還有滇玉蘭、云南含笑、滇潤桶云南樟、滇樸、梁王茶等高原特有樹種,這些珍貴的樹木,不僅為保護源頭水源起到了很大作 用,更是成了當今開發(fā)源頭旅游觀光事業(yè)的寶貴資源而令人傾慕。

土壤。一源頭一帶都是紅土壤。其實,南盤江北盤江及紅水河流經(jīng)的地域都是紅土壤,由于大多數(shù)土嶺林木較少,水土易流 失,便造成紅泥人河,盡染紅色,這就是造成紅水河為什么這樣紅 的原因了。當然,紅水河流域的紅土色,不管是南盤江還是北盤江,反正是越靠近源頭的地帶其顏色就越盛,這種紅是深紅、赤紅,紅得非常火熱,紅得非常耀眼,紅得非常沉實。源頭一帶嶺坡紅土 地上種的多是玉米、烤煙、馬鈴薯、桑樹等,只有在壩子(山中田潤)才種有水稻。

氣候。一源頭一帶地面海拔2000米左右,由于經(jīng)緯度及地形的關系,這里氣候有滇東高原的顯著特征,屬亞熱帶溫暖帶共存的類型,即冷涼、空氣干燥清爽、晝夜溫差大,有著“四季如春,稍陰如秋,遇雨如冬,寒不侵膚”等特點,冬天只有馬雄山頂上結冰,山腳及地面有短時下雪;熱天只有中午超過30℃,而早晚均涼爽,年均溫度14.5℃,雨量充沛。

居民。一源頭一帶現(xiàn)居住的都是漢族,講云南地方漢話,風俗與其他地方的漢族大致相同。源頭一帶是西南邊地開發(fā)得較早的地方之一。早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息,南盤江上游曾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石器(經(jīng)打磨),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古人類化石。更令人十分驚奇的是,就在源頭出水洞中200米深處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末新石器初期(1萬年前)的古人類下頜化石,這說明1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在紅水河源頭一帶,并且源頭出水洞是他們棲 息的場所。到了戰(zhàn)國時的楚頃襄王二十年,為了開辟后方,派將軍莊進人西南,這樣巴、蜀、黔的道路才開始進人云南,但他要進人云南又必須打開長期關閉自鎖的大門——源頭的沾益,這是源頭沾益值得驕傲的歷史事件,因為沾益大門的打開,中原文化便從這里輸人云南,這對往后沾益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到了 秦代,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度,便廣筑道路,其中修筑的一 條從川、黔進人云南的五尺寬的“專線”,其首程幾乎全在源頭的沾益境內(nèi)。專線的修成,不僅使秦朝在云南“置吏”,而且是云南歷史上首次建立起一條與中原長期聯(lián)系的紐帶。到了三國時代,源頭 及南盤江上游是諸葛亮“七擒七縱”之地……到了20世紀的30年代,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又經(jīng)過源頭一帶,等等?傊t水河一珠江源頭是地靈人杰之地,出了不少的名人,但由于世 事的更迭,歷史的滄桑,現(xiàn)在源頭一帶居住的漢族是否就是這里原著的民族,這就還有待進一步深人的考證了。

南盤源與北盤源。一南盤江的源頭被定為紅水河及珠江的正源。而實際上,紅水河上游的另一條支流北盤江的源頭與南盤江的源頭卻同出一處一馬雄山,更嚴格地講起來是兩江同出一 源:即馬雄山的叢山中有一條細流流到一個馬鞍形的谷地后便分叉成二,一條向北匯同其他細流便成了北盤江,一條向南流匯同從 膩諾村附近流來的另一條細水后再流到一個大鍋谷,水被山擋住 便流人山的斷壁處的一個洞口,變成伏流流了近2公里,便從東面另一個山坡的斷壁處的洞口流出,成為南盤江的源頭,這就是紅水河一珠江的正源。南北盤江兩條流水如同兄弟姐妹一樣,兩者分手后彎彎曲曲、東盤西繞來到貴州省望漠縣與廣西樂業(yè)縣交界處的蔗香街又匯合在一起成為紅水河。這看似是兩者的巧合,其實是由于地形地勢的原因而使兩者殊途同歸,因為滇東北到黔西南這一大塊地方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兩條江水千盤萬繞最后又流到一起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兩條江為何取名為“盤”,似乎還未找到什么典故,據(jù)當?shù)厝罕娬f主要是這兩條江水多彎多折,盤來繞去,所以叫“盤江”,臨近源頭一帶的好些縣、市、鄉(xiāng)鎮(zhèn)的稱呼也都因江而名,如盤縣、下營盤、六盤水市、盤江鄉(xiāng)等等。同出一處的兩條江水,為何又把南盤江源頭定為紅水河一珠江的正源?看來原因主要是南盤江比北盤江流程長、水量大,流經(jīng)的地域各方面的條件較有優(yōu)勢和影響,加上南盤江源頭又是伏流從山洞中流出,這就更有這一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環(huán)境的典型特征等等,所以把南盤江源頭定為紅水河一珠江的正源,當然這對于自然與人文兩大 方面來說都是很合乎情理的了。

珠江源頭與黃河長江源頭之比較。一我國最大的河流黃河、長江的發(fā)源地在青藏高原,我國的第三條大河珠江的發(fā)源地在云貴高原。雖然三條大河都發(fā)源于高原,但其自然風貌和文化是差異很大的。長江發(fā)源地唐古拉山山脈主峰海拔6624米,黃河發(fā)源地主峰5442米,而珠江源主峰只有2444米,低于前兩者3000米以上。黃河、長江的源頭酷冷至一40℃,長江源頭最高氣溫也只在-2℃,常年冰封雪蓋,而紅水河一珠江源頭則“四季如春,熱 不酷人,寒不侵膚,草木蔥籠,百花常開”。黃河、長江的源頭至今人跡罕至而保存著全自然的狀態(tài),只有偶爾的時候留下一些探險家的足跡,而紅水河——珠江源頭既保存有自然環(huán)境的一定程度的原始風貌,又有人文歷史,是古人類的起源地,是適于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地方。

源頭與旅游業(yè)。一紅水河源頭一帶“位處川 黔之錯秀,勢接烏蒙之險要”,自然景觀奇特:山嬌水秀,峰青土紅,花木繁華,物朗氣爽,緩麗迷人;人文景觀古茂:建制久遠,史事頻迭,滄海桑田,民風淳和,文化燦爛,旅游資源可說得天獨厚。源頭所在地的沾益縣委、政府現(xiàn)將旅游業(yè)作為全縣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支柱產(chǎn)業(yè)來抓,制定短期和長遠的發(fā)展規(guī)劃,有些項目已開始實施并初見成效:現(xiàn)已 界定圍欄源頭及馬雄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1.5平方公里;從縣城到派頭出水洞的旅游專用公路已修通;從出水洞到馬雄山上各個景點旅游路已開始修筑,有的已投入使用;作為源頭紀念性標志的大型壯觀的石牌坊已建成;馬雄山“門”已基本完工;景區(qū)內(nèi)修建了一批亭、臺、棚、舍等等,已具備了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旅游設施。目前,來源頭旅游觀光的中外賓客在逐漸增多,不久這里會成為人們共同向往的旅游熱點那又將是無疑的了。

源頭與徐霞客。——我國產(chǎn)生文字已有幾千年,但過去的典籍都沒有紅水河——珠江源頭的記載。我國最早記載山川河流的地理著作《山海經(jīng)》中,同樣沒有紅水河——珠江源頭的記載,到了 北魏部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才出現(xiàn)了“溫水”、“豚水”、“●●水” (溫水即指今南盤江豚水、●●水即今紅水河)的記載,但也沒有指明溫水發(fā)源于何處。但這不是說古人沒有追尋山脈江源的愿望,而是由于山脈江河的紛亂交雜以及交通、科技等條件的限制,人們難以對江河的源頭進行考究,當然也不乏有人想探索紅水河——珠江的發(fā)源地,只是沒有什么成果。到了明代末期,大旅行家、地理專家徐霞客為了考察南盤江北盤江,曾兩次來到交水城 (即現(xiàn)在的沾益縣城),目的是要窮追兩條盤江的源頭,他兩次都投宿在當?shù)馗缓例徠饾摷,由于當時知識的缺乏和信息的不靈通,他幾次向龔起潛打聽南、北盤江的源頭在哪里時,龔都十分確確鑿鑿地回答盤江的源頭不在沾益境內(nèi),這一誤導使得本來再往北走幾十公里便可到達盤江源頭的徐霞客卻不往北走而往西行,由尋甸趨省城昆明,這樣,致使他與盤江源頭失之交臂,未能親臨源始。

誠然,這是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我們不能苛求于古人,也不能責備龔起潛,更不能強求徐霞客,何況他經(jīng)過后來的反復考證,最終 在文章中也確認了南盤江發(fā)源于沾益州炎方一帶,與后來的定源地點相當吻合,只是他未能到達源頭倒是成了歷史永遠的遺憾。

徐霞客早在360年前就準確地指出了南盤江——紅水河—— 珠江發(fā)源于沾益州的炎方一帶,之后清《沾益州志》又以現(xiàn)今花山水庫尾部的牛鼻洞為源頭,其他史籍也有相同的說法。這樣,1942年以后方有考證者指出馬雄山東麓出水洞為南盤江的源頭。再后,又經(jīng)水利部門多次組織人員進行實地勘察論證,直至1985年8月17日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以及滇、黔、桂、粵四省區(qū)負責人在源頭舉行定源儀式,并在出水洞上方鐫刻“珠江源”三個 大字,同時又在洞口右壁勒上《珠江源碑記》追溯華夏水利歷史,描敘紅水河——珠江流域風情。到這時,流淌了千萬年,養(yǎng)育了南國代代子民,孕育了嶺南燦爛文化的南方大江——紅水河——珠江的正源被正式確定,徐霞客二人交水(今沾益)“窮盤江源尾”的夙愿終于實現(xiàn)了,F(xiàn)在,紅水河——珠江的源頭已成為地理的風光區(qū)、歷史的閃亮點、世紀的新景觀而昭示世界!

“我什么都可以放棄,今天竟然難離去!碑斘乙x開源頭洞口時,一種分別的情慷在心中陡然猛漲,使我難以抬起腳,難以挪動一步。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這水之源頭實在是太重要了吧,因為只因有了這水之源頭,才有其生命,才有其人類乃是萬物,人們常說的人類的家園,恐怕組成這家園最重要的成分便是這水了罷!如果說我對萬物還有什么感情的話,那首先是對這水源更有其獨鐘了,因而我在離開源頭洞口之時,我從心底里便喊出了這樣的話語來:“紅水河——珠江源,愛你萬萬年!!”

(廣西日報副刊部副主任、主任記者藍陽春 )

>>>>馬雅山—紅水河源頭考察報告之二>>>>


僚學中心長期提供濮僚(壯族·布依族·岱儂族)學術資訊,轉載或抄錄請注明:《濮僚網(wǎng)·壯族在線》《木棉會·國際僚人資訊與協(xié)作中心》友情提供。

關于本站 | 聯(lián)系本站 | 站務中心 | 僚學中心 | 資訊中心 | 影音專區(qū) | 友情鏈接
2001-2002@ 濮僚網(wǎng)·壯族在線——紅棉樹·木棉會 版權所有
來信請寄:pouchoo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