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戶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 |
![]() |
| 網站首頁 | 文章中心 | 下載中心 | 圖片中心 | 雁過留聲 | 僚人家園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壯族在線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況篇 >> 文化風俗 >> 正文 | 今天是: |
![]() |
壯族音樂簡史 |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3-11 ![]() |
|
||
前221年以前的壯族音樂文化 壯族的民間音樂是壯族人民勞動實踐中的產物,是與自然作斗爭的產物。最早的民間音樂作品應該是反映原始人對自然界的最初的、極其幼稚的一些看法,應該是反映勞動生活的短小而節(jié)奏性的作品。但由于這樣的作品沒有文字記載,所以沒能很好的保存下來,不過,我們認為廣泛流傳在民間口頭的《媽勒訪天邊》、《康特射太陽》等,應該是壯族民間音樂中比較早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都敘述了天地、日月、山川、樹木等自然界的形成過程;敘述了人種、谷種的來源,表現(xiàn)了古代壯族勞動人民對天地萬物起源的看法!侗P古》也是口頭流傳較早的作品,因為它敘述了洪水翻天給壯族人民帶來災難。無論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或洪水都是與古代壯族人民緊密的聯(lián)系著的,是壯族人民的祖先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表現(xiàn)了他們征服自然的強大力量(和自然災害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生活)。 前221——1840年的壯族音樂文化 這時期產生很多具有戰(zhàn)斗性的苦歌,如窮人苦歌、長工苦歌、媳婦苦歌、孤兒苦歌、寡婦苦歌等等。反映這種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表現(xiàn)壯族人民對土官的反抗斗爭,就成為這個時期壯族民間音樂的主要內容。 壯族民間歌曲是壯族人民集體創(chuàng)造的結晶,是表達壯族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種藝術形式。壯族民間歌曲按題材劃分,主要有山歌、小調、風俗歌、敘事歌,流行最廣泛的是山歌。 壯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 壯族民間歌曲語言簡練,通俗生動,朗朗上口,可吟可唱,妙趣橫生,多即興性。歌詞大只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歌體:腰腳韻體、頭腳韻體、腳韻體、勒韻體、自由體、四六聯(lián)韻體等。 壯族歌圩,又稱“浪花歌”。壯話叫“圩逢”、“窩巖”、“窩墩”等,是壯族人民歌唱的圩市,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明、清逐漸完善。 壯族在說唱說唱音樂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漢族的民間說唱一樣,曲種豐富,它的基本特點是以說唱為主,邊說邊唱,反映社會生活,生產勞動,思想感情。這種藝術形式說唱兼行,結構自由,故事情節(jié)一般比較復雜,它通常由民間藝人手抱天琴、三弦、腳抖鐵鏈伴奏,用本民族語言演唱,深受壯族人民群眾的歡迎。壯族說唱形式有:唱師、末倫、卜牙、唱天、談涯、比魚、蜂鼓說唱等,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大都是在當?shù)孛耖g音樂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關于壯族樂器,當時廣西貴縣泊灣一號墓出土的木腔皮鼓、瑟、竹笛,名稱與形制均與中原大致相同。木腔皮鼓,中原地區(qū)在商周時代已經使用。秦漢時期,壯族地區(qū)的樂器就已相當完備,計有銅鼓、皮鼓、瑟、竹笛、侗甬鐘、羊角紐編鐘、越筑、角、箜篌、銅鐃、銅鈸、蘆笙等20多種,體鳴、氣鳴、弦鳴樂器齊全。其中除少部分如鼓、瑟、甬鐘是由漢族地區(qū)傳入外,大多數(shù)都是本地生產的樂器。壯族人民曾在明、清時期使用過44余種樂器,并且根據(jù)文獻資料記載,當時的樂曲已超過白首,在演奏形式上不僅有了獨奏、重奏、齊奏,且有了管弦樂合奏,步行鼓吹等都已經正式形成。一般情況下,民間器樂是用來作為歌和舞蹈的伴奏。 1840——1919年的壯族音樂文化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大肆入侵中國,我國一步步的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壯族社會和全國一樣,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近代壯族社會的基本情況,一方面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互相勾結,日益殘酷的統(tǒng)治、剝削和奴役壯族人民日益覺醒,越來越激烈的展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在這個時期,壯族音樂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一.敘事長歌深刻的人民性; 二.壯族歌圩日趨完善; 三.反映太平天國的歌謠; 四.反映中法戰(zhàn)爭的歌謠; 五.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謠; 六.壯族民間戲劇的發(fā)展 1919——1990年的壯族音樂文化 一.左右江革命歷史歌謠 左右江是壯族聚居區(q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當時,左右江革命根據(jù)地流傳著許多革命歷史歌謠。農村中群從歌詠活動普遍活躍,各村寨按傳統(tǒng)習俗舉行歌圩,逢圩日,青年男女聚集山坡 、田垌或村頭,對山歌,通宵達旦,人們通過歌圩進行歌唱、娛樂,交流感情。 二.民歌改編、音樂創(chuàng)作與音樂教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壯族民間音樂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和變革,在黨的文藝政策和“雙百”方針的指導下,城鄉(xiāng)普遍開展歌詠活動,舉行山歌比賽、群眾歌曲比賽;為了推動民間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還根據(jù)壯族民間習俗每年定期舉辦廣西國際民歌節(jié)。中、小學校開設音樂課,群眾音樂活動十分活躍先后成立了廣西歌舞團、廣西壯劇團及各縣文工團(隊),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器樂作品 。 |
|||
文章錄入:紅棉樹 責任編輯:紅棉樹 | |||
【發(fā)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關于本站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用戶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