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戶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 |
![]() |
| 網(wǎng)站首頁 | 文章中心 | 下載中心 | 圖片中心 | 雁過留聲 | 僚人家園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壯族在線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概況篇 >> 族情概況 >> 正文 | 今天是: |
![]() |
傣族、岱依族和儂族 | |||
作者:張加祥、… 文章來源:摘自《越南——世界列國國情習俗叢書》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3-11 ![]() |
|
||
傣族、岱依族和儂族 摘自《越南——世界列國國情習俗叢書》 傣族、岱依族和儂族是越南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比較多的民族,他們合計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一半。他們同我國廣西的壯族、云南的傣族來往密切。 越南傣族人口約76萬,大部分聚居于越南北部地區(qū),也有一部分居住在清化、義安、河靜等省的山區(qū)。越南的傣族同中國云南的傣族很接近。據(jù)傣族人的歷史記載,早在公元9世紀,他們的祖先沿著兩條路線來到越南,一條是從中國的西雙版納出發(fā),另一條是從泰國的湄公河流域出發(fā)。 傣族人大多數(shù)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耕作方法卻很原始,他們用很小的犁和木制的耙耕種水田,用點棍和鋤頭種旱地。多數(shù)是一年只種一季作物,而種植最多的是糯稻和木薯。他們除了種植外,還十分注意家畜和家禽的飼養(yǎng)。在山區(qū),牛成群地生活在山谷里,豬、雞、鴨幾乎家家皆有。手工業(yè)是傣族人普遍的家庭副業(yè)。傣族婦女很善于紡紗織布,她們紡織出來的布匹足夠全家人穿用,也有少量出售。她們織出漂亮多彩的錦緞,用做被單、床單或裝飾。傣族人還掌握著巧妙嫻熟的竹編、藤編技巧。他們用竹、藤編制精巧、玲瓏的生活用品,既美觀實用,又是很有價值的工藝品。 不同支系的傣族居民服裝樣式基本相同。婦女裝束頗具特色,短袖上衣,衣上綴有兩排漂亮的蝴蝶形銀質(zhì)鈕扣。下身著一條緊身筒裙,白傣為白色,黑傣為黑色,紅傣為紅色,裙長及腳背,裙下擺有漂亮雅致的圖案。傣族婦女的服裝好看、利索,雖不考究,但能突出婦女體形的線條美。服飾的各種顏色搭配協(xié)調(diào),風格獨特,十分耐看。現(xiàn)在,男人喜歡穿制服,婦女們的穿著,仍保持著民族的傳統(tǒng)特征。此外,婦女們的發(fā)型表示著婦女的身份,未出嫁的姑娘束發(fā)于腦后,出嫁后束發(fā)于頭頂,如孀居則束發(fā)于前額。黑傣婦女頭帶一塊稱為“標”的頭巾,巾角印有花紋圖案,F(xiàn)在已有一些傣族少女開始穿襯衣或圓領長袖短衫,以代替?zhèn)鹘y(tǒng)的短衫。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用它們記錄了本民族的歷史,而且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文學作品。較為著名的有反映情人話別的《雙珠沖哨》;描寫青梅竹馬的青年男女,因為不能遂愿,死后變成晶瑩的雙星的《昆蘆難呵》;表現(xiàn)一位青年在神馬和白鴿的幫助下,娶公主為妻的《崗閣》等。同時,傣族人還把越南和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譯成本民族的文字!端握浜途栈ā、《金云翹傳》、《三國演義》等優(yōu)秀古典文學名著譯成傣文后,一直在傣族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傣族人能歌善舞,文藝生活非常豐富。黑傣人以詩歌見長,而白傣人的舞蹈則已久負盛名。在節(jié)日里,特別是本民族兩個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和新炊節(jié),在婚禮、廟會和祭祀活動中,傣族人常常排成行或圍成圈,載歌載舞,盡情狂歡。象腳鼓、铓鑼等樂器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解放后,越南文化部門搜集、加工、整理了不少精采的歌舞節(jié)目,如竹笠舞、扇舞等,舞姿優(yōu)美,令人陶醉。傣族的詩歌很富于抒情性,它歌頌純潔的愛情,贊美寧靜怡人的村莊。傣族有一種“賽歌擂臺”,一般在冬初至春末的干燥季節(jié)里舉行,很受群眾歡迎。它是一種男女互相對唱的歌詠會。這種歌詠會常常是由一位歌唱得最好的姑娘主持。賽歌時,姑娘們站在“擂臺”上,小伙子們站在“擂臺”下。誰唱得好,而又應答如流,誰就登上“擂臺”,否則他將一直站在“擂臺”下,直到歌詠會結束。 祭祖是傣族家庭的主要祭祀儀式,每個家庭對祖先和家史都了如指掌。顯貴家庭一般都有家譜。祭拜祖先的地方或是一棵古樹、一片樹林,或是一塊石頭。居民們認為父母死后會變成一種超靈影響著后代,只有一家之主才可代表家庭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后代平安、吉利。對有些民族來說,撫摸小孩頭頂是親昵的表示,但對傣族人而言則是大忌。 傣族人的主食是糯米飯,也有粳米飯。牛肉、青蛙肉為傣族人所喜愛,蜂蛹、螞蟻蛋是傣族人的佳肴。他們還特別喜歡食用一種叫做“模姆碧鄂”的調(diào)料,這種液狀物取自牛、鹿、麂等動物的小腸,拌以蒜、酸汁制成。重大節(jié)日時,人們用大壇盛酒,幾人圍壇而坐,用吸管伸進壇口中吸飲。 此外,傣族人還有招郎入贅的風俗。青年人要結婚必須先入贅。入贅時間一般為8年,8年以后才能正式舉行婚禮。 岱依族是越南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超過90萬,主要聚居在高平、諒山、北太、河江、宣光等省。岱依族定居在越南已經(jīng)很久。大約公元4世紀,他們就從長江流域遷移到兩廣和越南北方,1958年以前稱為土族,意思是本地人。岱依族在語言和風俗習慣方面與中國廣西的壯族很相似。 岱依族主要以農(nóng)業(yè)為生。岱依就是種田人的意思。他們除種植水稻、雜糧,開發(fā)森林土特產(chǎn)外,還種植柑子、柿子、龍眼、桃、李和梨等多種果樹。七溪的梨、諒山的柿子和高平的李子,在越南是很有名的。重慶、高平和諒山地區(qū)還出產(chǎn)負有盛名的栗子,其果實顆大味香。幾乎所有的家庭都養(yǎng)有雞、鴨、豬、牛,有的家庭還養(yǎng)馬和羊。諒山的豬十分有名,馬也是印度支那地區(qū)的良種馬之一。很多地方的岱依族人都養(yǎng)殖塘魚和田魚。養(yǎng)田魚的地區(qū)往往是深水稻田,他們先在小池塘里養(yǎng)好魚苗,待陰歷六、七月稻秧長高時,把魚苗放到田里,只需3個月就可長大食用,用它制成的一種美味魚露叫“田魚魚露”,以宣光和安沛等地的產(chǎn)品最為著名。岱依族的家庭手工業(yè)也十分發(fā)達,主要行業(yè)有編織、木器制作、榨油、紡線、織布、制陶等。岱依族居住地區(qū)出產(chǎn)的土錦,色彩鮮艷,圖案多樣,已成為一種帶地方特色的工藝品。 岱依族居民以村寨為居住單位,每個村寨少則二十戶,多則六七十戶,大的村寨達一百戶以上。村寨倚山傍水,四周竹柵環(huán)繞。在邊界地區(qū),有的村寨還圍有堅固的石墻,以防盜賊。住房主要有高腳屋、平房和防守型住房三種類型。高腳屋又有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種類型。岱依人建造的房屋,經(jīng)久耐用,有的住了三、四代人仍然很堅固。 岱依族男女一般都穿藍色布衣褲,幾乎是一種樣式,長衫、耷腰褲。婦女頭上纏巾,呈鴉喙狀,上衣長至腿肚,衣袖較緊,右腋下開縫,有5個紐扣。岱依族居民喜裝飾,婦女常扎腰帶,戴銀質(zhì)的項圈、手鐲和腳鐲,有的還戴有金耳環(huán),F(xiàn)在,大部分岱依族青年的穿著同越族青年已經(jīng)差不多了,只有逢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婦女們才著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 供奉祖先是岱依族主要的祭禮,供牌位于堂屋正面,是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岱依人除祭祀祖先外,還供奉其他許多神靈,從玉皇、北斗、河神到本地的神靈、鬼怪都要祭祀。此外還信奉道、佛、孔三教,在祖先的供桌上,既祭孔子,又祭觀音菩薩。在岱依人的觀念中,三教已被混為一體。岱依族有一些忌諱,如客人在家中烤火時,不能把腳踏在沒有燃盡的柴枝上,不能把刀伸進火塘,不能用腳蹬踏灶臺。參加葬禮回來后,未經(jīng)洗澡,不能去看家禽家畜。孕婦不能采摘水果,等等。 岱依族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過去,岱依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利用漢字造字方式,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岱喃字”。這種文字學習起來較困難,不易普及,人們依然習慣使用漢字,至今還有許多岱依族老人能用漢字作詩、寫對聯(lián)。70年代,越南政府有關部門幫助岱依族創(chuàng)造了拼音文字,出版了岱依文字典和其他一些書籍。岱依族民間文化,歷史悠久,其中首先應提及的是古代神話和民間故事,內(nèi)容豐富生動,歌頌了歷史上為故鄉(xiāng)和民族作出貢獻的有志之士,贊揚團結互助的精神,鼓勵勤勞、仁義和忠貞,贊美才干和智慧,譴責社會的不平和腐敗。有代表性的民間傳說有《儂智高的故事》、《岳父與女婿》、《廣珍·玉良》、《坎!、《宋珍與菊花》等。 岱依族的節(jié)日與越族基本相同,重視過春節(jié)。在傳統(tǒng)的民族節(jié)日里,居民們常組織多種娛樂活動,如甩布包、舞獅子、賽船、賽馬、摔跤、打羽毛球、下象棋、拔河等等。舞獅子在一些地區(qū)很流行,邊舞邊摻雜一些武術雜技動作。 儂族分布在與中國交界的各省。儂族來源于中國的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各省。在歷史上,中國南部靠近越南邊界的地方,曾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儂姓大部落,酋長叫儂智高。儂族之名,可能就是起源于儂部落。儂族人的文化習俗基本上同岱依族人相似,同岱依人講同樣的語言,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的儂文。 儂族人以農(nóng)業(yè)為主,主要作物有稻子、玉米、麥子、小米等。儂族居民家禽家畜飼養(yǎng)業(yè)較為發(fā)達,培育出了一些優(yōu)良品種,如孟康和諒山的黑豬、高平的馬,在越南十分有名。飼養(yǎng)方式以自然放養(yǎng)為主要形式,他們選擇四周是石山,草木茂盛,可避雨遮陽的山谷,圈養(yǎng)牛群,任其自生自長,使用時才趕回家去。家禽則飼養(yǎng)在高腳屋下。 儂族居民的主食是粳米,與岱依族居民相比,他們吃玉米要多一些。節(jié)日、祭日常制作多種糕餅;待客時有用勺祝酒的習俗;居民們沒有嚼檳榔、染齒的習俗,但男女成人時都要在上門牙上鑲一顆金牙。 儂族婦女很能干,全家穿戴用的布料都是自織自染的,染布極考究,染了又染,一直染到呈紫紅色了再用木棒反復槌打,使布匹緊密而閃閃發(fā)光。儂族婦女穿的衣服,右開襟、豎領,與岱依族婦女相似,但要短些,并在袖子上縫幾塊比衣服顏色淺或深些的布。頭戴花巾,腰間系一條藍色布帶,兩頭耷拉在腰后邊。儂族婦女幾乎不穿裙子。褲子與男子一樣,褲腰、褲腿又肥又大,長到腳踝。男子上衣為對襟、豎領、布鈕扣,有四個無蓋衣袋。在干活時,不論男女都系上一塊長過膝蓋的方圍裙。儂族喜歡佩戴銀制裝飾品。婦女們常帶項圈、手鐲、腳鐲和各種項鏈,男子則帶手鐲和戒指。 儂族人的山歌對唱極為普遍,也不受場合的約束。每逢集會、節(jié)日、集市、婚禮等喜慶日子,青年男女組織對歌,每邊選派二人以上集體演唱。有意思的是,青年男女相遇時,也總是以純樸、愉快的歌聲相互問候致意。在樹蔭下或路途上,甚至在火車車廂里,他們都會無拘無束地對唱起山歌來。歌詞為七言四句或七言八句。儂族的樂器較為單調(diào),只有鼓、鈸、鈴等打擊樂器,幾乎沒有弦樂器。管樂器有簫、笛等,但流行不廣。普遍流行的是舞獅會。舞獅會不但是民間的文化藝術活動,而且因揉進武術,成為青年們極喜歡的一項體育活動。 儂族居民的家庭形式是父權制小家庭,丈夫是一家之主,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明顯。婦女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一些禁忌,如不能坐在男人待客的地方,不能坐在高處,不能在供臺前橫穿而過。兒媳與公公、妻子與丈夫的兄長間有著嚴格的界限。居民之間有不直接稱名的習俗,而是以對方長子或長孫的名字稱呼對方。為子女起名時,根據(jù)其在輩份排列中的位置,而選擇名字中間的墊字。儂族居民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妻隨夫居。青年男女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戀愛自由。通過對歌,相互吐露愛慕之情,或趁趕圩等機會幽會,但是他們能否成為夫妻,仍要由父母決定。一般情況下,雙方家庭門當戶對,父母在征得子女同意,并經(jīng)過算命占卜后才能做出決定;橐鰩в惺置黠@的買賣性質(zhì)。女家要高價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聘禮中要有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錢財和上百斤肉等。 儂族人跟岱依族一樣,信仰多神,但以供奉祖先為主。此外還供奉華母和門神,華母被認為是一位保護兒童的神靈。與岱依族不同的是,儂人普遍祭供“屋外神”,這個神正是土地爺,即陰府大王儂智高(11世紀時的岱依族、儂族和壯族的首領)。據(jù)說他們從中國遷居越北時,把土地神也帶來了,由于一時來不及建立廟宇,只好暫時供在露天,以后逐漸形成了露天供奉的習慣。供奉土地的供臺,不過是系在屋外一根竹竿上的香筒,竹竿是絕對不能觸動的。在儂族地區(qū),人們非常崇敬觀音菩薩。他們把觀音神像放在家中最尊嚴的地方。神龕的裝飾比供祀祖先的神臺還莊重華麗。 |
|||
文章錄入:紅棉樹 責任編輯:紅棉樹 | |||
【發(fā)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關于本站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用戶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