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潘其旭研究員講座《壯族文化特性闡釋》
到廣西區(qū)圖書館“八桂講壇”,領略壯族專家學者風采。
時間:9月1號上午9點 地點:廣西區(qū)圖書館學術報告廳 題目:壯族文化特性闡釋 主講人:潘其旭 研究員 廣西社會科學院

潘其旭,研究員,男,1938年11月出生,廣西德保縣人,壯族,中共黨員。畢業(yè)于廣西藝術學院戲劇系理論專業(yè),歷任:《廣西文藝》編輯部理論組組長,《學術論壇》編輯部文學組組長,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廣西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西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F(xiàn)為廣西壯學學會副會長,系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會員。
主要業(yè)績:長期從事民族文化和壯學研究,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著40多篇(部)。出版專著《壯族歌圩研究》、《壯族》(合著,于泰國出泰、文版)等,參與主編、編撰《壯族百科辭典》、《壯學論集》、《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廣西各族民間文藝研究叢書》(30種)和《古壯字字典》等,參加國際合作項目《壯泰傳統(tǒng)文化比較研究》,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壯族文化史》并作為課題組負責人。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主要論文有:《壯族順行結(jié)構(gòu)的A+B型思維模式與漢語逆行結(jié)構(gòu)的B+A型思維模式的比較研究》、《從地名比較看壯族和泰族從同源走向異流》和《加強壯學研究,促進廣西對東南亞的開放》等。其中:在第四屆泰學研究國際會議上發(fā)表的《從語言上看壯、老、泰的歷史文化關系》,被譯成老、泰、法、英等文字介紹到國外,《從“那”(稻作)文化研究為基礎,建立壯學體系的理論框架》,為確立壯學的學科地位奠定基礎。其研究成果具有開創(chuàng)性,系頗有造詣的壯學專家,對推動壯學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歡迎對壯族文化有興趣的在邕貝儂屆時前往聆聽(不收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