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用戶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 |
![]() |
| 網(wǎng)站首頁 | 文章中心 | 下載中心 | 圖片中心 | 雁過留聲 | 僚人家園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壯族在線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學術篇 >> 學術新聞 >> 正文 | 今天是: |
![]() |
書訊:《壯侗民族建筑文化》出版 | |||
作者:本站綜述 文章來源:廣西民族研究所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7-12 ![]() |
|
||
《壯侗民族建筑文化》一書出版 為了全面揭示壯侗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風貌、成就與風格特征,揭示其產(chǎn)生、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面貌,為南寧市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中體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提供翔實的基礎資料和理論依據(jù),由南寧市人民政府資助,由南寧市規(guī)劃管理局和廣西壯學學會組織20多位民族學、建筑學、考古學、民俗學、歷史學的專家學者組成的《壯侗民族建筑文化》考察與研究課題組,歷經(jīng)近3個月的實地調查,穿越廣西和云南20多個市縣,對壯、侗、毛南、漢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干欄建筑、鼓樓、風雨橋、廟宇、寶塔、書院及其他附屬建筑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測繪和拍攝,而后進行了近4年的深入研究,由覃彩鑾、黃恩厚、韋熙強、李桐著的共25萬字、400多幅各類建筑圖片的大型彩版《壯侗民族建筑文化》一書終于2007年作為《壯學叢書》系列,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該書采用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建筑學、環(huán)境工程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多維的視野,對壯侗民族以干欄民居建筑為代表、以鼓樓、風雨橋為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及其文化面貌進行了整體性、多層面和多維度的研究,揭示其產(chǎn)生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文化心理和社會人文環(huán)境;利用相關的考古資料、民族學資料和文獻資料,從歷史的縱向上揭示壯侗民族以離地而居的干欄式建筑、鼓樓和風雨橋為代表的傳統(tǒng)建筑及其文化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及其成因;從橫向上闡明壯侗民族聚落的形成、分布規(guī)律、建筑結構及建筑裝飾的豐富多樣性與鮮明的風格特征;深入揭示了壯侗民族村落分布及建筑結構中所寓含的合理性及科學因素;全面論述了壯侗語諸民族與瑤、苗、漢等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與互動;從立體層面上系統(tǒng)揭示了壯侗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物質性、行為性和觀念性文化的豐富獨特的內涵與特征;闡明了壯侗民族建筑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的建筑文化的重要地位,系統(tǒng)揭示了壯侗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獨具特色、形式多樣的建筑文化為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璀璨多姿的建筑文化做出的杰出貢獻;論述了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重視和加強對民族傳統(tǒng)建筑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弘揚、保護以及在當代城鎮(zhèn)化建設吸收和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書共收錄實地調查測繪的各種代表性的建筑結構圖和各種類型建筑體、構件或建筑裝飾的珍貴照片,是一部圖文并茂、資料豐富翔實、論述全面深入,具有理論闡述與實證分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宏觀研究與個案剖析、資料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大型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著作,是迄今出版的內容最為豐富、資料最為豐富、研究最為全面深入的壯侗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一部專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學術和應用價值,既可為民族學、建筑學界進一步開展對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研究的提供重要的借鑒與參考,更可為城鎮(zhèn)規(guī)劃與建設部門以及廣大建筑設計師在規(guī)劃與設計實踐中吸收地方民族建筑文化元素、走地方民族特色發(fā)展之路提供豐富翔實的基礎資料。 《壯侗民族建筑文化》一書采用輕型紙彩版印刷,精裝本,定價168元。需要訂閱者,請與廣西民族研究所聯(lián)系,或將購書款另加25元郵費直接匯至南寧市桃源路4號廣西民族研究所。郵編:530021。 附: 壯侗民族建筑文化 目 錄 多維視野中的壯侗民族建筑文化 ——代前言 第一章 緒 言 ——關于壯侗民族建筑文化的闡釋 第一節(jié) 本研究課題的緣起 第二節(jié) 關于建筑文化的界定 第三節(jié) 對于壯侗民族建筑文化的理解 第四節(jié) 壯侗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對壯侗民族建筑文化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 奇山秀水甌駱地 ——駱越故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自然條件的多樣性 第二節(jié) 民族構成的復雜性 第三節(jié) 歷史發(fā)展的特殊性 第四節(jié) 文化特質的多態(tài)性 第五節(jié) 稻作農業(yè)的穩(wěn)定性 第三章 從原始空間到人為空間的超越 ——壯侗民族先民實現(xiàn)的一次歷史性超越 第一節(jié) 兩種原始的居住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壯侗民族地區(qū)早期建筑遺存的發(fā)現(xiàn) 第三節(jié) 壯族《麼經(jīng)》、《嘹歌》中關于造屋的記述 第四節(jié) 壯侗民族地區(qū)干欄式建筑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演變 第四章 大自然的造化與人的創(chuàng)造偉力 ——別具特色的干欄建筑模式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干欄”簡說 第二節(jié) 干欄建筑模式的形成 第三節(jié) 壯侗民族聚落的類型 第四節(jié) 壯侗民族地區(qū)干欄的分布 第五節(jié) 干欄的營造工藝及其儀式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干欄建筑形式 ——壯侗民族干欄建筑實錄 第一節(jié) 壯族干欄 一、廣西龍勝金竹寨干欄 二、廣西忻城古樸村干欄 三、廣西平果百良村干欄 四、廣西龍州板煙屯干欄 五、廣西西林媽好村干欄 六、云南廣南拖排村干欄 七、云南廣南舊莫街干欄 八、云南廣南壩龍村干欄 第二節(jié) 侗族干欄 一、廣西三江巖寨干欄 二、廣西三江高定干欄 三、三江守昌寨干欄 四、三江下南寨干欄 附錄: 一、毛南族干欄 ——環(huán)江南昌村干欄 二、 漢族干欄 ——三江黃排村干欄 第六章 社會的發(fā)展與建筑類型的多樣化 ——建筑類型的單一到豐富多樣化 第一節(jié) 風雨橋 一、侗族風雨橋 二、壯族風雨橋 第二節(jié) 鼓 樓 一、三江馬胖鼓樓 二、三江馬安鼓樓 三、三江良口鼓樓 四、三江高定鼓樓 五、三江馬胖鼓樓 六、三江古宜古樓 第三節(jié) 戲 臺 一、三江林溪戲臺 二、三江良口戲臺 第四節(jié) 寨 門 一、三江王朝侗族寨門 二、三江馬安侗族寨門 三、龍勝廖家寨寨門 四、龍勝金竹寨寨門 第五節(jié) 廟宇建筑 一、橫縣伏波廟 二、邕寧五圣宮 三、大新關帝廟 四、云南廣南孔廟 第六節(jié) 谷倉建筑 一、龍勝金竹寨谷倉 二、東蘭蘭陽谷倉 三、隆林谷倉 第七節(jié) 土司衙門 一、忻城莫氏土司衙署 二、西林岑氏宮保府 三、寧明遷隆土州建筑 四、云南廣南儂氏土司衙署 第八節(jié) 書 院 一、田東經(jīng)正書院 二、寧明遷隆書院 第九節(jié) 寶 塔 一、崇左歸龍塔 二、靖西文昌塔 第七章 建筑的簡約樸實到錦上添花 ——壯侗民族建筑的裝飾形式及內涵 第一節(jié) 屋脊裝飾 第二節(jié) 挑手裝飾 第三節(jié) 柱頭裝飾 第四節(jié) 柱礎裝飾 第五節(jié) 門庭裝飾 第六節(jié) 窗戶裝飾 第七節(jié) 欄桿裝飾 第八章 建筑文化閃爍的科學之光 ——壯侗民族干欄式建筑中的合理、科學因素 第一節(jié) 聚落分布與營造中的合理或科學因素 第二節(jié) 干欄建筑結構中的合理或科學因素 第三節(jié) 居室布局的合理或科學性 第九章 建筑文化顯現(xiàn)的民族特色 ——壯侗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風格與特征 第一節(jié) 干欄式建筑的風格與特征 第二節(jié) 侗族鼓樓的風格與特征 第三節(jié) 風雨橋的風格與特征 第四節(jié) 建筑裝飾的風格與特征 第十章 構筑心靈上的安全防護體系 ——壯侗民族居住中的宗教信仰 第一節(jié) 村寨保護神 第二節(jié) 宗族保護神 第三節(jié) 居室保護神 第四節(jié) 建筑營造中的“風水”觀 第十一章 各民族建筑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壯侗民族建筑文化與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關系 第一節(jié) 與漢族建筑文化的關系 第二節(jié) 與廣西其他民族干欄式建筑的關系 第三節(jié) 與中國西南地區(qū)諸民族干欄式建筑的關系 第四節(jié) 與東南亞民族干欄式建筑的關系 第十二章 歷史的成就與現(xiàn)代化發(fā)展 ——壯侗民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壯侗民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質態(tài) 第二節(jié) 保護典型干欄建筑群落及典型特色建筑的必要性 第三節(jié) 壯侗民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第十三章 民族文化的重塑及其價值的回歸 ——廣西民族文化在現(xiàn)代城市建設中的吸收與運用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干欄結構在城市建設中的吸收與運用 一、廣西博物館建筑的干欄式 二、廣西圖書館建筑的干欄式 三、離地而居的城市住宅樓 四、陽臺在城市建筑中的廣泛運用 五、廣西博物院民族文物苑中的壯、侗、瑤、苗族干欄 第二節(jié) 侗族風雨橋和鼓樓在城市建設中的吸收與運用 一、青秀山公園大門對侗族風雨橋造型的吸收 二、桂林“樂滿地”中的侗族風雨橋 三、柳州市大龍?zhí)豆珗@中的風雨橋 四、廣西博物館文物苑中的風雨橋 五、北海市聳立的侗族鼓樓 六、廣西博物院文物苑中的侗族鼓樓 七、侗族鼓樓造型在自治區(qū)人大會堂上的運用 八、邕江河堤壁畫上的侗族建筑 第三節(jié) 銅鼓文化在城市雕塑藝術中的運用 一、廣西博物館文物苑中的大型銅鼓群雕塑 二、南寧市城市廣場中的銅鼓圖案 三、青秀山公園中的銅鼓雕塑 四、各種銅鼓造型、紋飾的運用 第四節(jié) 壯族織錦和繡球在城市美化中的運用 一、壯錦圖案在城市美化中的運用 二、壯族繡球在城市美化中的運用 第五節(jié) 花山崖壁畫藝術在城市美化中的運用 一、邕江河堤壁畫上的花山圖像 二、南寧市興寧、民生路步行街上的花山圖案 三、南寧市興寧路步行街的壯族圖騰柱 四、南寧市人大會堂前的圖騰柱 第六節(jié) 民間神話故事在城市雕塑中的展示 一、劉三姐傳說的形象化 二、百鳥衣傳說的形象化 三、特郎射日傳說的形象化 第七節(jié) 南寧市標志性建筑及雕塑造型的地方特色 一、金湖廣場的五象雕塑 二、南寧市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的朱槿花造型 三、南寧市民族大道東段的木棉花圖案 第十四章 附 錄——銅鼓、壯錦及花山崖壁畫圖案 一、銅鼓花紋圖案 二、壯錦花紋圖案 三、花山崖壁畫圖像 后 記 |
|||
文章錄入:紅棉樹 責任編輯:紅棉樹 | |||
【發(fā)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關于本站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用戶留言 | | |||||
![]() |
|